在全省率先设立规模1亿元的“扶持乡村振兴产业促进共同富裕”公益金;在全省率先搭建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,21个镇街505个村实现了乡村数据可视化、地理信息科学化、村情村貌实时化;高引铺村“绣娘手工坊”项目带领120多名妇女走上了“纺织致富路”……近年来,迁安市把“万企兴万村”作为全域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发挥民营经济发达优势,积极探索“以工补农、以企带村”新路径,推动实现村民致富、集体增收、村企共赢,为打造乡村振兴、共同富裕的迁安样板赋能增势。
走好乡村共富路:着力推动各类要素向乡村集聚
在政策扶持上,创新出台《迁安市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激励政策八条》,从支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、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创建等八个维度激励扶持农业企业发展。建立“村党组织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“四位一体”机制,推动项目联推、生产联营、科技联姻。
在基金引导上,按照“政府引导+企业投资+市场运营”的思路,在全省率先设立规模1亿元的“扶持乡村振兴产业促进共同富裕”公益金,其中九江、鑫达、燕钢三家民企投入5000万元,通过直接投资、资产租赁等方式,支持乡村旅游、农产品深加工等业态发展,助推一产“接二连三”。目前,该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入股的唱水山居旅游公司,实施的“唱水山居1号院”精品民宿项目已投产达效。
在平台赋能上,围绕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5大板块,全面加快建设数字乡村,在全省率先搭建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,完成21个镇街505个村量身定制,整合三农信息、基层党建、视频监控等资源,打通“雪亮工程”、森林防火等平台,实现了乡村数据可视化、地理信息科学化、村情村貌实时化,为企业携手村集体发展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撑。
走好兴业强村路:突出企业主体、资本下乡
探索以工补农、龙头领建模式。发挥工矿企业资本雄厚优势,引导企业家与农户、资本与资源之间的面对面、零距离接触。燕钢集团投资6.5亿元实施华农现代生猪养殖项目,带动6个镇、630户增收。
探索优势互补、村企共建模式。采取“村集体+企业”运作模式,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入股、企业以资金入股,利用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。山叶口村将景区资源整体承包给域内旅游开发公司,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。孟官营等3个村主动对接金岭矿山公司,以千余亩集体地、400亩承包地,入股总投资8.5亿元的矿山旅游公园项目,实现了企业、集体、村民共建共赢。
探索合作经营、民企联建模式。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为契机,链接亚滦湾、乐丫等农业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,推广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,积极构建紧密型利益共同体。目前,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,合作社530家,规模以上土地流转8.1万亩,带动144个村增收致富。
走好增收富民路:突出外帮内扶、挖潜增效
突出全民就业促增收。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,定期组织开展焊工、电工、钳工、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等工种的技能培训,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咨询、职业测评、职业指导等专业化就业服务,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就业需求。目前,全市工业企业职工总数达到11.3万人、户均1.5人从事非农产业。
突出渠道畅通促增收。引导商超、农业龙头企业等通过协议价、上门采购等方式,助力农产品“卖上价”。燕山驿项目优先向周边群众采购,带动附近村民年增收100余万元。依托“农业+电商+直播”,70多家企业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。 突出引导企业多吸纳。强化劳务品牌创建,指导乐丫公司成功创建唐山市级劳务品牌,鼓励企业扩大吸纳就业规模,截至目前,该企业带动6235名农村妇女和闲散劳动力实现就业。